商家服務的優劣往往是衡量一家電商平臺生態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也是電商平臺對商家吸引力的重要參考。如今,一方面業內對“企業放棄電商部”言論展開大批判,而另一方面在3月2日的商業服務生態峰會上,根據阿里巴巴首次發布的商業服務生態報告,過去3年,電商服務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截止2015年,年收入在億級別的服務商超過十家,多家企業完成上市,并有眾多企業獲得了千萬元以上融資。
很顯然,只有在對商家服務生態要求極高的品牌自營電商蓬勃興起的背景之下,也才會有以上火爆的商家服務市場。那么問題就來了,在為何是阿里又為何是這三年電商服務市場出現井噴式發展。
移動時代的大數據背景
在傳統pc時代,由于數據獲取維度所限,平臺很難對用戶進行精準的行為臉譜刻畫,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營銷。而在移動時代,隨著操作方式和技術的改變,平臺對用戶數據的獲取維度不斷增加,在數據層面已經具備了產品精準營銷的條件。以阿里“聚星臺”最新發布的“千人千面”為例,其正是綜合用戶的行為與購買數據,將商家店鋪首頁進行純精準化的呈現,提高商家的流量轉化率和成交量。
較之傳統將pc運營思維照搬至移動端的做法,“千人千面”可謂零售行業的里程碑事件,須知此前無論線上線下都無法根據用戶的行為臉譜進行精準化陳列的。而在此中,商家提高店鋪的轉化率,增加收入,平臺方提高的流量利用率,繼續維持高增長,而背后的第三方開發者則在此“藍海”中獲得發展先機。基于大數據之下的導流、互動等各種提升轉化率的第三方開發越來越成為商家的重要合作伙伴。
任何一個生態建設的完善都離不開產業鏈各組成部分的配合,截止2015年,電商云工作開放平臺(聚石塔)開發者數量超過135萬人/次之多,移動時代勢必將催生一大批的商家服務創業企業。
電商的內容化轉型背景
在當天活動中,羅輯思維的羅振宇在演講中曾表示電商未來的發展將會是知識導向型,用戶的交易的沖動將直接來自掌握專業知識的“內容生產者”。而最近阿里巴巴CEO逍遙子也在多個場合表示,阿里要充分利用“網紅”等互聯網內容制造者,增加消費者粘性,其邏輯與羅振宇不謀而合。
隨著內容逐漸成為電商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商家的電商考核指標將由以往的簡單的點擊、轉化率等方面逐漸轉變為粉絲量、粉絲活躍量的粉絲導向性考核。
伴隨其而來的自然是基于內容服務的商家服務生態的日漸成熟,諸如視頻、圖片以及在線粉絲互動的開發都將成為電商服務商的新機會。
而隨著內容型商家的崛起,從內容的生產到粉絲互動維護,再到產品的推廣,電商的整個交易環節有望被重塑。而阿里在其中,不僅有優酷土豆、微博、微淘等互動化平臺,亦有強大的商家服務生態的一條龍式服務,能確保阿里在電商由流量向知識型邁進過程中仍然保持絕對的優勢。
阿里的數據和平臺優勢
眾所周知,阿里在大數據方面有得天獨厚優勢,一方面阿里手握國內最大的線上交易數據已經足以令同行羨慕,而另一方面隨著近來阿里的業務的擴張,其已經逐漸打通微博、優酷、以及高德、UC等不同使用場景的產品的用戶賬戶和數據,不斷充實阿里的數據維度庫。電商數據與用戶行為數據結合,將極大提高數據分析的精準性。
因此,隨著阿里在移動市場份額的節節攀升,阿里啟動商家服務移動化戰略之后,勢必吸引眾多的數據分析服務商和開發者,阿里開放部分數據,開發者可基于此進行精準化互動開發,提高店鋪的轉化率和粉絲活躍度。
在鐵哥看來,阿里讓“網紅”參與電商,并非簡單利用網紅的粉絲經濟,而是希望借網紅的粉絲效益能在用戶和商家層面實現生態體系內的用戶粉絲化運營,是對傳統流量思維的重大挑戰。此前阿里通過收購入股等形式實現在基礎產品層面為內容化作準備,而接下來隨著內容供應商的廣泛參與,而阿里的內容驅動型電商的打幕才剛剛拉開。
如文章開篇所言,商家服務商的優劣直接關乎電商平臺對商家的吸引力,而商家優劣的評判標準無外乎:1.服務生態是否健全;2.商家服務是否代表未來商家發展方向。在此標準之下,鐵哥認為討論“讓商家放棄電商部”已無多大意義,在一個成熟的商業體系內,集合全社會優秀資源搭建而成的生態,商家怎能棄之不用做他家供應商呢?